阴虚体质需要特别注意
民间有句话叫“小暑,再蒸再煮”。夏季炎热的标志是梅花的出现和夏季炎热的开始。虽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,但随之而来的是酷暑。因为出汗、高消耗、劳累,人们不能忽视身体的保养。
小暑节气,暑升暑散,易伤身,扰心,动风。
暑热上升,扩散,就是上升,扩散。升是指暑邪易袭头目,内扰心神,因为暑邪易人过心:散是指暑邪有害,易伤津液,耗气。
暑邪为阳性,所以暑邪侵入人体,可引起出血、出汗。
过度出汗和液体流失会导致口渴、口渴、口干舌燥和小便短。出汗的同时,气常随津液外泄,导致气虚。所以,在暑热中受伤的人,常常可以看到气短、乏力,甚至突然昏厥、不省人事的中暑。
中暑伴四肢晕厥称为中暑晕厥。
暑热引起肝风,四肢抽搐,落枕,甚至角弓后屈,称为暑风(夏季癫痫)。暑邪不仅耗气伤津,还扰乱心神,使心烦躁不安。暑热弥漫于心,暑邪最易沉于心,或患津液为痰,痰热交结,阻滞于心。
暑热耗气伤阴,对于阴虚体质更是雪上加霜。
我们可以选择任杜尔切脉法来改善阴虚体质。首先,根据阴虚体质的人的受力程度,采取轻刮慢刮的方法,比普通人少。一般3~7天剃一次,每次20~30分钟。具体方法如下:
督脉位于背部正中,可从大椎穴(颈后最突出的地方)刮至尾椎。治督脉可清热降火,滋阴补肾。
辨体质,养生,暑节气,阴虚体质需要特别注意。
任脉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,可从关元穴(脐下3寸)刮至钟山穴(两乳头连线中点,女性需按第四肋间隙定位)。关元穴是人体的大补穴,具有补元固本、补气血的功效。任脉是阴脉之海,刮任脉可以理气养血,平衡阴阳。
辨体质,养生,暑节气,阴虚体质需要特别注意。
辨体质,养生,暑节气,阴虚体质需要特别注意。
盛夏酷暑的节气已经病入膏肓,无法阻止变化。
阴气损伤,精神疲劳。
夏季天气炎热,暑热袭人,出汗过多,容易耗气伤阴,出现气阴两虚,心烦意乱,四肢无力等症状。治疗时应以益气养阴、生津为主。
生脉散是益气养阴、敛汗活络的方剂,能缓解症状,使身体恢复活力。这是一个很好的保健药方。
生脉散
成分:麦冬、人参、五味子。
功效:益气养阴,敛汗生脉。
主治:气阴两伤,四肢倦怠,气短懒言,口干口渴,汗出多,脉虚;久咳伤肺,气阴两虚,干咳少痰,纳差消瘦,虚热喘促,气短自汗,口干舌燥,脉细而弱;或疮疡后,脓多,气阴两虚,口干,烦躁不安。生脉散的处方组成中,人参为君药,能大补元气,益气生津。麦冬具有滋阴清肺、生津敛汗、清热虚热的功效。这是一种部长级药物。五味子能敛肺止渴止汗,是辅助用药。三味药合起来有补肺益气,养阴生津的功效。
推有药性的穴位,可以按摩足三里,足三里是气血生化之源,作用相当于人参。滋阴敛汗可以通过揉抚六、太渊穴来实现。伏六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一个穴位,具有补肾养阴、敛汗清热的作用。太渊穴是太阴手肺经上的穴位,具有补肺气、益肺阴的作用。要知道肺主气呼吸,肾主气摄入。
辨体质,养生,暑节气,阴虚体质需要特别注意。
辨体质,养生,暑节气,阴虚体质需要特别注意。
辨体质,养生,暑节气,阴虚体质需要特别注意。
快速取穴:坐直或仰卧,太溪上2寸,小腿内侧,跟腱前缘。
因为这里是取穴的滋补作用,所以摩擦上述穴位时,手法要轻柔,操作时间要长。通过持续的刺激,刺激可以渗透到穴位,得到效果。放心吧!
古有“肺主呼气,肾主纳气”之说。两个穴位搭配一肺一肾,两者都有益气固涩之功,正好符合麦冬入肺、五味子入肺肾的功效。以上三个穴位一起用,相当于人体提供的生脉散。